教研简报
【2021年第7期 总184期】 2021年11月6日
立德为唤醒之根 务本为唤醒之基 勇为为唤醒之径 至善为唤醒之巅
集备显群智
修缮促提升
本次活动的开展,给老师在“双减”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增加了思考:减什么,如何减?增什么,怎样增?使得老师不再迷茫,摆脱困惑,充实激情的开展教学,相信一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浅谈“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布置
当前,“双减”政策的落实引发了许多家长与老师的讨论,其中“作业设计与布置”就是一个争论焦点,也是困扰着家长和教师的难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作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根据目的不同,学习有预习、练习和复习三类。不同的学习类型,要配合不同的作业,结合我国课程设置的大致框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作业可以简化为三类:“预习作业”、“随堂练习”和“巩固练习课后作业”。三类作业和三类学习相适应,瞄准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让作业与学习活动的不同环节构成闭环,让学习力不断提升。
“预习作业”:课前在预习阶段,可以借助此类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准备,如观看、聆听或阅读的相关资料,获取必须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本次学习最为核心的目标,瞄准方向集中学习。
“预习作业”的完成区间有两个:家庭独立完成:正式学习之前,安排集体的预备课完成。如果在家完成,父母应提供辅助,也完成监督工作。学生则可以制定自评表进行自我鉴定。如果是在校预习时间完成这一类作业,也可以在同伴合作之后,实施同伴互评,进行鉴定。
无论学生在哪个区间完成,以何种形式呈现,评价结果都可以作为教师设计的参考。在正式学习之时,教师可以将与学习目标吻合度高的典型且集中的问题设计成学习活动。
“随堂练习”:在教学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展示初步了解、体验、感受、理解、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时的状态。随堂练习和学习同步,那些尚未完全掌握的技能,由练习得以更充分获取,熟练掌握。作业的结果即作业反应出的学情,将为教师提供研判——学习路径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应如何继续延展下去?通过“实施教学——完成作业——反馈评价”的循环,作业成为印证学习效果,推动学习进程,抵达学习目标的重要“中介环节”。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无作业不学习”。
“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检查学习结果而设计的作业。在学习完成之后,学生通过练习,需要明确:我掌握了什么?我能操练什么?我能解决什么问题?练习的结果也应分类对待:结果合格,学习活动继续;结果不合格,学习活动则补遗、改道、强化,甚至重组。课后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借助如下的“KWL(know, want, learn)表”进行自我鉴定。鉴定结果是作为教师延续教学的重要依据。
KWL表可以微调。如“L”列表可以要求学生列出想要如何学习某个主题,而不是正在学习的内容。诊断性作业的目的是评估学生所知道的知识,以便教师可以把这些数据整合到需要教授的内容中去,从而启动全新的课程设计。教师要认真阅读并提取“KWL表”中典型信息,参考后续教学。
通过以上的三类作业设计的介绍,相信老师们对今后的作业设计及布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设计时做到以下几点:1.减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2.有核心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联系年级特点,关注中招命题的变化;4.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
![]() |
![]() |
![]() |
![]() |